图片
图片
《西江月》(宋·张伯端)
我性入诸佛性,诸方佛性皆然。
亭亭蟾影照寒泉,一月千潭普现。
小则毫分莫识,大时遍满三千。
高低不约信方圆,说甚短长深浅。
#01
我性入诸佛性,诸方佛性皆然
释义:我的本性融入了一切佛性,而世间万物的佛性也都是如此。
简单来说,就是众生与佛在本性上没有差别,万物皆具佛性,彼此相通。
我们常常觉得自己渺小,离佛很遥远,但实际上,佛性并非高高在上,而是潜藏在每个人的心中。
佛性不会因为你是凡夫或是圣者而增减,它本来圆满,只是我们被烦恼遮蔽,未能觉察。
现实生活中,我们常被身份、地位、财富所困,产生分别心,觉得“我比你强”或“我不如人”。
但富人、穷人、智者、愚者,本质上并无不同,只是各自的业缘显现不同。
若能看透这一点,就不会傲慢或自卑,而是以平等心对待一切众生。
不仅人与佛无别,甚至山川草木、飞禽走兽,也都具足佛性。
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,个体的小我若能放下执着,就能与宇宙的大生命合而为一。
这种境界,道家称为“天地与我同根,万物与我一体”,而佛教则通过禅修、念佛等方式去实证。
所以,人生真正的觉醒,不是向外求佛,而是向内发现自己的佛性。
当你不再被表象迷惑,不再被情绪左右,就能体会到“我即佛,佛即我”的究竟真理。
这时候,世间的一切对立、矛盾自然消融,剩下的只有清净、智慧与慈悲。
#02
亭亭蟾影照寒泉,一月千潭普现
释义:月亮映照在千万个水潭里,每个倒影都是完整的月亮本身,不会因为水潭的大小、深浅而改变。
这句话的深层含义,是讲“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”的哲理。
世界上的江河湖海看似不同,但都是水的一种形态。
就像真理、智慧或佛性,看似无处不在,但本质上是同一的。
我们常常执着于自己的视角,以为自己的经历独一无二,但其实人类的悲欢、欲望、困惑,在更深层次上是相通的。
真正的智慧,是既能看清个体的独特性,又能洞察万物的统一性。
明白这一点,就能更包容地看待他人,减少无谓的争执。
#03
小则毫分莫识,大时遍满三千
释义:事物在极细微时,小到连毫毛般的差别都难以辨别;而当它发展到极致时,却能遍及整个宇宙。
事物的本质不会因大小而改变,只是表现形式不同。
一滴水,微观上看,它的分子结构难以分辨;但当它汇聚成江河湖海,却能覆盖大地。
同样,人的智慧、修行或影响力,在初始阶段可能微不足道,但随着积累和成长,最终可以影响整个世界。
#04
高低不约信方圆,说甚短长深浅
释义:事物无论高低大小,都不必拘泥于固定的规则,又何必去争论长短深浅呢?
世间万物,本无绝对的高低、长短、深浅之分,只是人为设定的标准让它们有了分别。
大家聚在一起,张口就是比收入、比成就、比子孙,仿佛人生必须有个标准答案。
但事实上,每个人的路不同,硬要用同一把尺子衡量,只会让自己焦虑,也让世界变得狭隘。
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。
就像高山与低谷共同构成风景,长与短、深与浅都是相对的,不如跳出框架,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一切。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炒股交流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