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的打工观念与经济发展挑战
在大多数国家,打工人的主要目标通常都比较简单而务实:为了自己和家人的未来,努力工作,争取多赚点钱,存些积蓄,让孩子们能够读书或学一门技术,将来不再像自己一样辛苦。然而,印度的打工逻辑与此不同,且有着独特的社会背景和经济现实。在印度,工人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生存,更有着自己特有的诉求和期望,这与他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。当然,印度的劳动市场与其他国家相比,也未必能达到像我们一样的“辛苦”程度。
三星,作为韩国的头部财阀之一,在印度设有两家工厂,其中一个工厂位于泰米尔纳德邦首府金奈附近的一个小镇。这个工厂主要生产冰箱、电视机、洗衣机等家电产品,规模较小,但仍占三星在印度年收入120亿美元中的20%左右。三星的这家工厂雇佣了约1800名工人,而就在2024年9月9日,工人们因为对薪资待遇不满,1000多名工人举行了罢工。工人们搭起了临时帐篷,发起了“无限期罢工”,要求三星承认工会,并在该框架下进行薪资和工作条件的协商。工人们提出,希望在未来三年内,工资从目前的每月2.5万卢比(大约人民币2100-2200元)提高至3.6万卢比(约人民币3100-3200元),即至少增长40%以上。
展开剩余73%然而,谈判中存在一个巨大的难题,三星至今没有遇到过类似的要求。首先,三星不愿意承认由劳工组织支持的工会,也不愿与这些工会谈判。在与工人和当地政府官员的谈判中,三星未能提出任何切实的解决方案,尤其是当涉及到更为复杂的要求时。例如,有印度工人提出,除了加薪和减少工时之外,若工人不幸身故,三星是否能够允许其家属接替其工作,并提供子女的私立学校学费补贴等。这些要求让三星一时间无法回应。
尽管如此,2024年10月16日,三星与印度工人达成了初步和解,虽然具体细节未对外公开,然而到了2025年3月7日,罢工最终结束,工厂恢复生产。23名工会成员被停职,三星表示会通过直接沟通来解决余下的争议。这一事件让人不禁思考,三星是否同意了“岗位世袭”这一要求。然而,实际上,若一个国家的劳动者没有梦想、没有野心、没有冲劲,那么这个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将失去动力和活力。因此,印度中高阶层目前的目标并非单纯地解决这些具体问题,而是更多地在口号和政策层面进行宏大的设想。
印度当前正在大力提出几个目标,尤其是为了庆祝2027年独立100周年,印度计划在2047年成为全球发达国家之一;到2030年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,并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从17%提升至25%。这些目标虽然宏大,但实现的难度巨大。印度的制造业和技术实力需要大量的外资、先进技术和完善的制造体系,而这也意味着印度必须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,吸引国外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。然而,过去近20年间,印度频繁对外资企业征罚和冻结账户,使得印度的投资环境充满不确定性,甚至成为全球投资者的“噩梦”。
例如,英国沃达丰曾因收购和记黄埔印度资产被追缴22亿美元税款,并经历了长达15年的法律纠纷;芬兰的诺基亚因税务问题被冻结资产并关闭了工厂。印度税务部门常用“追溯征税”和“过度诠释法律”的手段,使得外国企业面临巨额的税务风险。更有甚者,印度政府还会在外资企业到来时先给出优惠条件,待产业链成熟后再通过罚款来获利。韩国的浦项钢铁等企业已因此被迫撤资,只有少数像富士康这样的企业仍在冒险押注印度市场,主要是因为依靠苹果的生产订单。
总结来说,印度若想在未来成为全球制造业和技术研发的中心,恐怕要面临更多挑战。即便如此,印度的中高阶层依然在推动各种经济口号,诸如“印度制造”、“全球增长最快经济体”等。但现实告诉我们,印度的政策多变且执行随意,外资企业在印度的运营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。因此,印度在未来若能够成为全球工业的“跟随者”就已经算是不错的成绩了,至于想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国际资本中心,难度之大,不言而喻。
尽管如此,印度的目标和口号并未停止,特别是自2014年莫迪第一次参与大选时,他曾放话称,如果当选,将在2025年使印度的GDP达到5万亿美元,超越中国、日本和德国,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。然而,2025年已经到来,印度的经济增速已经经历了修正,顶多能够实现6%的经济增幅。在关税战和国际贸易环境复杂的背景下,印度在经济上的挑战依旧巨大。在这样的情况下,印度能否实现与美国的贸易额达到5000亿美元,还需进一步观察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交流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